Monday, December 19, 2011

金融雲端:電企天與地 開放電力市場 丘亦生


金融雲端:電企天與地
2011年12月15日
丘亦生
Apple 


港中兩地電力公司的加價能力,仿似一方在天,一方在地。中電控股( 002)和電能實業( 006)在香港有近乎零風險的經營環境,中國發電企業只能羨慕地仰望兩電加價的風姿。


中電以及電能實業旗下的港燈,分別加電費 9.2%和 6.3%,幅度嚇人,與兩電簽訂了「管制法則協議( SOC)」的香港政府,卻冇晒符,再一次讓兩公司予取予攜。

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uclearfree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nukefree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renewableenergy1



也許世界上沒有其他生意,比起在香港發電更穩陣和容易做。中電和港燈兩家沒有專營權但自然壟斷了市場的電力公司,儘管受所謂「管制法則協議」規限,但協議「保障」利潤的作用,比「管制」的效果更加突出。


兩電 2008年之前的准許回報率,是資產值的 13.5%至 15%,高到難以置信。


港電企有利潤保障
那些年,尤其在 90年代,兩電的股本回報率長期高企在 20%至 30%水平。現金充裕的港燈, 1990年起連續 15年增加派息,由一年派 12億元,升至每年超過 40億元,是支持李嘉誠長和系擴張的主要奶牛之一。


難得 SOC協議在 2008年到期,本應是改革電力市場的好時機。但全港輸配電網由兩電控制,政府要迫使兩電開放電網,引入競爭,就要有非比尋常的政治魄力和技巧。


曾蔭權當年的選擇,卻是不去撼動兩電壟斷的格局,保留 SOC,而且保障利潤的大框架沒有根本改變。兩電最後同意准許回報率降至 9.99%,已算功德無量。


SOC框架不變,它的基本問題也會延續下去。 SOC保證電力公司得到按資產值計算的回報率,兩電利之所在,想方設法增加投資,傾向高估用電需求的增長。


陳方安生 90年代初批准中電增建龍鼓灘機組,中電多收逾 30億元電費,是最慘痛的教訓。新 SOC下兩電的新增投資,依然倚賴政府官僚把關,與兩電的龐大專家隊伍過招。


內地電企蝕大錢


SOC也難提供誘因,引導兩電減省成本。中電和港燈的基本電價今次其實分別加 6.3%和 1.1%,實際電價最終大升 9.2%和 6.3%,是因為要把發電燃料的成本漲幅,悉數轉嫁用戶,燃料收費分別大幅上調 26.2%和 22.5%


浮動成本可以百分百轉嫁,是生意人的天堂境界,兩電做得到。既然燃料成本漲跌與盈利無關,我相信兩電也不會積極為燃料成本作對冲。


中國電力市場完全是另一個故事。中央政府為了控制通脹,嚴限電價上調,依賴煤作為燃料的內地電廠,面對電煤價格不斷上漲,也不能通過加電費轉嫁成本,造成長期虧損。 


2004年出台的「煤電聯動」,長時間有名無實,電煤價格 7年來漲近兩倍,電價上升不足 4成。政府過度調控價格,扭曲內地電廠的投資意欲,電廠情願少發電少虧損,是造成電荒的原因之一。


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副總經理李小琳日前向內地媒體說:「今年五大發電集團,預計虧損平均是 75億元(人民幣),這是由於一些政策性因素導致的虧損。」


中國的硬性價格調控,香港不宜學習。


內地早已實行的廠網分家,卻可以是香港長遠解決兩電壟斷問題的參考對象。


儘管兩電擁有電網,與其談判,肯定艱辛,但香港政府也曾成功要求香港電訊開放自己的網絡,給其他對手使用,打破香港電訊在固定通訊的壟斷。


開放電力市場是複雜的事情,容易出亂子,香港政府或者情願少做少錯。


但在智能電網等新技術協助下,開放電力市場的效益近年越來越顯著,在美國走得較前的德州,最低電價比 3年前下降了一半。


我相信,要求兩電分拆電網公司獨立經營,讓兩電以至內地的發電公司,公平地競價供電上網,有望大幅降低香港電價。

No comments: